【映帆音乐心情】有效对抗压力:音乐陶冶减压法,让身心彻底空灵,让悲伤的歌留其悲伤有效对抗压力:音乐陶冶减压法 今天,我们用美好的音乐,来聊聊如何减缓压力。让身心彻底空灵,让悲伤的歌留其悲伤 我总是喜欢在开心的时候听一些欢快的音乐,在难过的时候听一些悲伤的音乐。因为在音乐中我们能够找到共鸣,舒缓压力,放松自我。 然而要想通过音乐真正达到舒缓或消除压力的目的,那绝不是简简单单听听音乐、放松放松身心就好,而是要处于一种“转换状态”的意识中,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,体验生命的美感,感受内心世界的丰富。 方法1:音乐如药,有效减压 音乐通过深入到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潜意识里,以此完成左右我们的情绪,进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。 同时,我们也可以利用音乐放松紧张的身心,舒缓紧张的情绪,消除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。 音乐不仅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,并与之产生共鸣,更可以释放出心中的不良情绪,使我们焦躁不安的内心重回平静。所以说,音乐如药,拥有可以唤醒人们沉睡心灵的疗效。 方法2:在轻音乐中放松自我 当今社会,受到失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,据资料显示,世界上每5人中就有1人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。有时即使躺在床上,闭上双眼,也会因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。 由于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,工作量的愈来愈多,人们的大脑活动常常处于连续的、快速运转之中,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机会。巨大的精神压力,使人们在心理上也经常产生一种消极情绪,诸如紧张、沉重、不安和忧虑。 安静、平缓的“轻音乐”可谓是音乐中的轻武器,它便捷、通俗、小巧、可接受度高,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调节精神的作用。 轻音乐如同生命的清泉,它会将宁静渗透到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。无论是在风暴来临之前,还是在孤单失意之后,这股暖流总能深深地安抚你的内心。 轻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和美感,既不同于古典音乐,也与流行音乐不甚相似。它在旋律、和声、配器、音色、情调等方面都给人以全新的感受,从而产生了专属于轻音乐的美感。 方法3:在音乐中消除内心的孤独 现代人生活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,人们一边片刻不停地忙碌生活着,一边却隐藏在喧嚣、热闹之下,忍受着孤独和迷惑。 电影《购物狂》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:“现在都市生活压力之大,如果没有点儿病,那就不算是人了,偶尔有点不正常那都是很正常的。” 这让那些喜欢将自己的怪癖藏着掖着的人们,突然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 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上的孤独,尽管我们可以把自己一天24个小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,或是在不停地工作,或是和朋友们小聚聊天品茶,然而孤独感始终会不经意间浮现出来。 当我们感到孤单寂寞时,好听的音乐可以消除我们心中淡淡的忧伤。曾有一位这样的女孩,她因为失恋,每天都沮丧不已,终日郁郁寡欢,专家对接受音乐治疗的她说:“你不是十分热爱音乐吗?尝试学习一种乐器吧。如果你不怕重的话,大提琴是个很好的选择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失去的男朋友,天天抱着它、拉它,坚持下来,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情正慢慢变好。” 后来,迷恋上了大提琴的女孩,确实不再感到孤独。 方法4:在音乐中实现意识转换 所谓音乐减压法,绝不是简简单单听听音乐、放松放松身心就好,而是要处于一种“转换状态”的意识中,即一种游离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状态,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,体验生命的美感,感受内心世界的丰富,从而使身心得到深度的放松,达到舒缓或消除压力的目的。 在这种练习中,音乐可以引发包括色彩感、形象感、运动感甚至触觉、味觉等在内的丰富的视觉想像,让人们在音乐中自由地想象,深刻地感受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,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所谓的“高峰体验”。 长久以往,你日常的心理状态就会得到改变,长期处于一种良好和积极的状态之中。 通过音乐减压法达到进入“转换状态”时,一般状况下需要治疗师的语言引导和暗示,但自我暗示也可完成。 很多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放松的状态,诸如气功、瑜伽功、肌肉渐进放松训练、催眠、打坐等。 在身体达到放松状态后,便可以选择音乐进入想像了。在音乐中任情绪和思想飞舞,充分、自由地发挥想象力,感受心中各种的美好。而在完成想像之后,就要一步步引导自己慢慢回到现实当中,恢复日常的意识状态。 让悲伤的歌留其悲伤 局内人唐小西2021-10-25 20:44 01 《披荆斩棘的哥哥》五公对《如果还有明天》的改编,着实让我尴尬和大失所望。硬在一首有很重的悲伤情愫的歌里面穿插“男儿当自强”这种所谓正能量,接着竟还加上了“黑头发黄皮肤”的民族精神high点——无比突兀而尴尬,我完全不懂台上台下全场在瞎high什么。 节目组明言禁止油腻感所保住的质感,无疑因为这一首改编打了折扣。 当艺术和文艺作品也开始回避悲剧之“悲”这个核心,这是听众的巨大损失,是正悲伤的人们的噩梦,也无疑是审美的失败。 人们都喜欢大团圆结局,甚至于在中国的传统悲剧里,作者都喜欢硬塞给观众一个“安慰”来缓解悲剧感,比如《梁祝》这样的典型爱情悲剧,爱得那么苦、结局那么惨,而作者末了都硬要让他俩变成蝴蝶一起飞走了,就差配上一句“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越这红尘永相随”的bgm。 所以哥哥能把《如果还有明天》续上“傲气面对万重浪”“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”、继而还有卓嫂带着一群观众“我是中国人我骄傲”——我能理解,我是中国人我也骄傲,但是我尴尬。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小情感和小悲伤,被一种宏大的价值彻底q暴了。 02 人们往往觉得“正能量”“喜剧”“大团圆”才是人生的力量所在。然而真的如此吗? 我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分析,如果一个人掉进了黑暗的深井里面爬不出来,恐惧孤独而绝望,这时候任何来自旁人的“同情”或者“激励”都只能起到负作用(比如“你好可怜”“你可以的”“坚强点”),而此时唯一能真正给ta力量的叫“共情”,你应该说“我知道你很难受,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你”。 共情之所以有用,是因为它让你们俩产生了“联结”。 彻夜流泪过、面临过走不出的人生困境的人一定有这个体会,当你处于一种难以缓解、动辄汹涌回潮的悲伤中时,“我觉得你比太多人都幸福啊” “坚强点”“不要这么感性”——不停来说这些的人,只会让你觉得与这个人渐行渐远、你也会越听越难受,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建立联结; 而如果恰好你对说这些话的人期望偏高、所求偏多,那更是足以断送了你们的亲密关系。 往轻松处说,中年人应该最能明白这种感觉,老同学聚会,但凡都在攀比、炫富、炫幸福、花式表现“我比你幸福”“我的娃比你的娃优秀“时,听者大多是膈应的,说者大多是不受待见的; 当你开始诉说“我比你更不幸福”时,尤其女生之间,你将收获牢靠的中年友谊。 我想这种“联接”正是悲剧的作用机制。 当人处于巨大的悲伤、无解的逆境时,我们需要的是被承认、被看见、被陪伴——这正是优秀的悲剧所起到的作用。 优秀的悲剧是可以救命的,如果你真正经历过情绪之苦。 对于正在悲伤的人,他们觉得他们的痛苦得到了承认、表现和升华——告诉你“悲剧就是悲剧,直面它“的同时,也肯定了悲惨结局之前的过程。 对于欢乐中的人,他们觉得台上的悲剧幸好没发生在自己身上,从而也得到安慰。 03 《如果还有明天》的原唱叫薛岳,七八十年代的“台湾摇滚之父”,三十多岁时确诊癌症末期。他的好友刘伟仁得知薛岳得癌症后,就作了这首《如果还有明天》送给他。最终薛岳36岁的时候去世,在他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。 这首歌从创作的背景、到歌曲内容,都有着很重的悲伤情愫。 这样的歌词既可以用来描述逝去的健康和短暂的生命,也可以用来描写爱情的失去和理想的幻灭: 「如果还有明天 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 如果没有明天 要怎么说再见 我们都有看不开的时候 总有冷落自己的举动 但是我一定会提醒自己 如果还有明天」 当然是痛苦的、是绝望的,但一个“如果”又带来一丝丝希望,这一丝丝希望恰如其分地正好带来悲伤之人需要的能量,这时候大喊“男儿当自强”是浅薄而缺乏共情、也是毁掉了这个作品,也毁了听众本来可以得到的“共情”抚慰。 不要用廉价的所谓“正能量”毁掉了悲剧真正的力量。 04 《梁祝》变蝴蝶之前,其实已经是top级别的悲剧了,我觉得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亚的悲剧。 因为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是一种善恶悲剧,或者叫做人物性格的悲剧。而《梁祝》变蝴蝶之前的这种悲剧可以说是命运的悲剧,是不受人为因素控制的,梁祝的分离并非因为梁山伯的妈宝或者移情别恋、也并非因为祝英台的缺乏安全感和想要大房子。 这已经接近于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、最有质感的悲剧——希腊悲剧了。 我极其认同尼采的观点:悲剧是希腊人发明的最伟大的艺术。 希腊人跟佛陀对于人生的认识相似:人生就是一场悲剧,悲惨和悲伤就是人生和世界的底色。这个世界充满无常、缺少秩序,命运充满戏弄,生老病死爱别离皆是苦,处处是艰辛的生活和不公的际遇。 我们说《活着》是一本让人吸收到力量的优秀的悲剧,主人公徐福贵的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,仅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。写到这里就够了,不需要在文末加一句“但是,男儿当自强”。 我们说《雷雨》是悲剧的里程碑,因为里面所有人就是莫名其妙乱伦了、然后都死了。不需要在剧末加一段“这是旧中国才有的事,弘扬正能量宣传新中国人人有责”。 我们也见过听过现实版本的《活着》、见过太多爱而不得的爱情、唏嘘的悲欢离合和跌宕人生。 对于很多人来说,即使没有《活着》那么惨、没有《雷雨》那般drama、没有《梁祝》那般小众,但是一定有不在少数的人经历过类似的悲剧元素: 童年未得到父母的爱、三十好几遇不到一个倾心相爱的人、有才能有野心但还在生存线挣扎、爱情的最后分离、健康的突然失去、亲人的离世、同床异梦一潭死水的婚姻、情绪的折磨、欲望的纠缠——人生处处皆悲剧。 这也是我很认同尼采抵制苏格拉底的“理性主义”的原因所在,“理性主义”在悲剧艺术面前,有着藏不住的肤浅和怯懦,因为它总是试图在让人们忘记世界虚无和荒谬的本质。 往轻松处说,这大概也是很多“直男”又无趣又招人恨的症结所在,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都是苏格拉底的信徒,自以为是的“理性主义”是他们的信仰、也是他们从小所受到的雄性教育,殊不知人的情感本就是理性之外;殊不知他们是从根本上高估了“理性”,因为“理性主义”远不能解释命运的无常、人生的虚无、人性的复杂、爱情的无道理。 让悲伤的歌保其悲伤,让悲剧艺术永存,让渺小的我的悲伤得以流动,让这个悲惨世界留有一丝真实和慰藉。 |